我要冒着过于戏剧化人类境况的风险,问一个问题:“你看过电影《黑客帝国》吗?”
电影主人公叫尼奥,他发现自己住在一个梦境里。他的生活其实是精心打造的幻境。他深陷幻境,不知道自己真正的躯体被装在一个黏糊糊的棺材大小的吊舱里——很多吊舱中的一个,一排又一排的吊舱,每个舱内都是一个沉入梦境的人。这些人被机器大帝放入吊舱,在梦境中沉睡。
《黑客帝国》主角尼奥
电影里有一个关于“红色药丸”的片段,很好地阐释了尼奥所面临的选择——要么继续生活在幻境中,要么醒来,回归现实。反叛军进入尼奥的梦境,联络到了尼奥。反叛军首领墨菲斯向尼奥解释了当时的状况:“你是个奴隶,尼奥。同其他人一样,每个人呱呱坠地之后,就活在一个没有知觉的牢狱,当一辈子囚犯——一个思想被禁锢的囚犯。”
他们把牢笼称作“母体”,但没法向尼奥解释“母体”到底是什么。墨菲斯说,想要了解全貌,唯一的办法就是“自己去看”。他给了尼奥两颗药丸,一颗红色,另一颗蓝色。尼奥可以吃下蓝色药丸,回到梦境世界;也可以吃下红色药丸,打破幻境的束缚。尼奥选择了红色药丸。
这是一个很严酷的选择:是选择被束缚的幻境人生,还是选择自由的充满真相的人生。说实话,这个选择太戏剧化,你也许会认为只有好莱坞电影里才会出现这样的情节——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做的人生选择远没有这样重大,而是要平凡很多。然而,电影上映时,很多人认为,这个故事反映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所要做的选择。
我所想到的这类人,就是所谓的西方佛教徒,他们在看到《黑客帝国》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坚信眼中的世界是一种幻觉——即使并非完全是幻觉,也是极度扭曲的现实,使他们的人生扭曲,对他们和周围的人都造成了不良影响。他们觉得,幸亏有冥想和佛学,他们才能更清晰地看待事物。在他们眼中,《黑客帝国》就好似自身经历的一种寓言,因而这部电影也被称作“达摩电影”。“达摩”(dharma)一词有几层意思,包括“佛法”以及“佛教徒修行佛法应走的路”。随着《黑客帝国》的上映,“一心向佛”有了一种简单易记的说法:“我选择红色药丸。”
年,《黑客帝国》刚上映时我就看了,几个月之后,我发现自己和这部电影之间有些关联。基努里维斯为出演尼奥做准备的时候,导演沃卓斯基兄弟给了他三本书,其中一本就是我早几年写的《道德动物》。
罗伯特赖特,《道德动物》
我也不确定导演在我的书和电影《黑客帝国》之间看到了什么联系。但是我可以讲讲在我眼中二者的联系。对进化心理学可以有多种描述方式,下面是我在书中的一种讲述:进化心理学研究的是大脑如何由自然选择设计来误导我们,甚至奴役我们的。
不要误会我的意思:自然选择有其优点,而且比起根本未曾出生,我还是愿意被自然选择创造出来。从任何意义上讲,成为进化的产物都不能完全算作被奴役,也不能算是彻底的幻觉。进化过的大脑赋予了我们很多能力,往往也赋予我们对现实基本准确的认识。
不过,自然选择最终关心的只有一件事,这件事就是把基因传递给下一代。过往有利于基因传播的基因特性兴盛繁荣,而不利的基因特性则被遗忘在角落里。在这些试炼中保留下来的基因特性里,有一些是精神特性——在头脑中固化的结构和算法,决定着我们的日常行为。所以,如果你问“是怎样的感知、思想和情感引导我们度过生命中的每一天”,从最基本的层面讲,答案不是“帮我们准确描绘现实的那些思想、情感和感知”。不管这些思想、情感和感知向我们展现的现实世界是怎样的,其实都无关紧要。这样说来,有时它们向我们展示的并非真实世界。我们的大脑有很多特性,其中一个就是欺骗我们。
也不是说这样有什么问题!我最幸福的一些时刻,有的就是来自幻觉。比如,相信掉了一颗牙之后,牙仙子就会来访。但是幻觉也可能带来糟糕的经历。比如夜里躺着睡不着,焦躁不安;或连日感到无望,甚至沮丧;或对他人不可遏制的仇恨,这类情绪可能只是让你短暂地快慰,长久下去会腐蚀你的性格;或对自己不可遏制的恨意;或贪婪,有要买东西、吃东西或者喝东西的冲动,这种冲动的程度远超自己的实际需求。
焦躁、绝望、仇恨、贪婪……尽管这些情绪和噩梦这种毋庸置疑的幻觉不一样,但是如果你细细观察就会发现,它们都具备幻觉的构成要素。如果能摒弃这些要素,你就会拥有更好的生活。
想想看,如果你的生活变得更好,那么整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毕竟,绝望、仇恨和贪婪的情绪会催生战争和暴行。所以,如果我说的是真的(从基本源头来看,人类的痛苦心境和残暴本性很大程度上真的是幻觉的产物),那么将这些幻觉曝光就是有价值的。
听起来逻辑清晰,对吧?但是写完一本关于进化心理学的书之后不久,我就开始认同一个问题:幻觉曝光的价值,取决于我们所说的到底是曝于怎样的光。有时,认识到痛苦的根源本身并不能带来太大的帮助。
日常幻觉
我们举一个简单也很基本的例子:吃垃圾食品会使我们得到短暂的满足感,但是几分钟之后,它就会使我们产生急切渴望更多垃圾食品的感觉。
这是个很好的例子,原因为以下两个。第一个原因是,这个例子证明了我们的幻觉是多么微妙。你在吃六个一盒的砂糖小甜甜圈时,根本不会想到自己是救世主,也不会担心外国特工要蓄谋暗害你。第二个原因在于,它是佛陀训诫的核心。好吧,仅从字面上来看它不可能是佛陀训诫的核心,因为两千五百年前佛陀讲经的时候,我们所知道的“垃圾食品”的概念还不存在。佛陀训诫的核心是一种普遍的动态:深深迷恋感官愉悦,这种快感充其量只是稍纵即逝的享受。佛陀传达的重要信息之一就是,我们寻求的快感会迅速消失,然后令我们渴求更多。我们花时间追求下一件令人满足的事物:下一个砂糖甜甜圈,下一次性接触,下一次职位的提升,下一次网上购物……
那么,对甜甜圈、性、购物或升职的渴求中,到底哪些算幻觉呢?不同的追求与不同的幻觉相连,不过眼下我们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