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荔枝的风情并无深刻理解,也体会不到“杨贵妃”等荔枝粉的狂热,但是我对荔枝“火气”的印象却相当深刻。那还是大学的时候,有一次帮教务老师录入成绩单。为了表示谢意,可爱的教务老师剥了一大杯荔枝,把毫升的可乐杯塞了个满满当当。为了避免荔枝作出无谓的牺牲,我只能伙同另外一个舍友把荔枝塞进自己肚子里了。结果第二天起床的时候,眼睛完全睁不开了,整个眼睛都肿成了鱼泡眼。至今,我都不知道这两者间有无关系。但是,从那以后,对所有的荔枝我都是浅尝辄止。唯恐再惹来“火气”。
实际上,我们经常能听到关于水果凉热的言论。比如说在天干物燥的冬季,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嘱咐,“最近容易上火,吃点梨下下火”;而在烈日炎炎的夏季,我们又被叮咛,“别吃那么多荔枝,小心火气太大”。于是乎,根据水果的这些“作用”,它们被划分成了凉热两大阵营。让人不自觉地感到,梨皮下面就是个冰袋,而荔枝壳下面就是个火炉。那么,水果所谓的“热性”和“凉性”是如何产生的呢?
荔枝是火爆糖球
对北方人来说,荔枝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能上火。头晕、恶心是常见症状。没办法,谁让这种无患子科植物只生长在炎热的地方。在看到这种果实的时候,仿佛就能感觉到来自南方的潮热之气。
毫无疑问,荔枝是土生土长的中国果树,直到今天,我国南方的山区仍然有野生的荔枝树(Litchichinensis)存在。早在公元前年,岭南居民就已经开始种植荔枝树了。算起来它也是元老级的水果了。只是荔枝对生活环境要求很高,冬季要温暖,夏季要炎热多雨,于是只能“宅”在两广之地。再加上它们三日变色变味的怪脾气,大多数荔枝都只能由果农自产自销了。像杨贵妃那样有口福的老饕只是凤毛麟角。如今,运输条件改善了,荔枝的“火气”才从两广地区向全国蔓延开来。
就个人感觉而言,荔枝最大的特点就是甜。一般来说,水果的甜是由蔗糖和果糖两种糖类物质决定的。虽然果实中也富含我们熟悉的葡萄糖,但是葡萄糖显然没有这两位兄弟能出风头,它的甜味过于清淡,其甜度只有蔗糖的74%,而果糖的甜度又是蔗糖的1.7倍。葡萄糖冲剂和白糖水的味道差别,可以很好地诠释两类糖在甜度上的差异。不过,糖并非越甜越好,我们的机体倒是偏好甜度不佳的葡萄糖,所有的细胞活动基本上都是由葡萄糖提供能量的。至于果糖,需要在肝脏经过一番周折,被转化成葡萄糖后才能被人体利用。当然了,这个过程也会消耗能量,所以用果糖作为减肥用糖也不无道理。
而荔枝的甜就在于它们存储了大量的果糖。而吃荔枝后的“上火”反应并不神奇,那都是果糖在捣鬼。除了给我们的舌尖一丝甜蜜之外,荔枝果糖可不会坚守葡萄糖的工作岗位,虽然它们是长得几乎一模一样的亲兄弟。
另外,大量进食荔枝也会让人少吃饭,所以必然会影响葡萄糖的摄入。缺少了葡萄糖,包括大脑在内的零件自然无法正常运转了。所谓的“热性”不过是果糖含量太高了。并且,很多被贴上“热性”标签的水果(例如,榴莲、樱桃等)都有这个原因。
与其说人们害怕吃这些水果上火,不如说害怕里面的果糖跑出来捣乱吧。每年都会有因为过量吃荔枝去看医生的报道,所以碰上荔枝还是悠着点。
胡萝卜素加把柴
除了甜蜜的果糖会闯祸,其他的营养物质也会出来捣乱。例如,橘子中富含的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就是隐藏的“火气”。
维生素C是个好东西,这家伙是胶原蛋白中的“黏合剂”。正因为有维生素C的存在,氨基酸才能规则地结合在一起,这样我们的皮肤和血管才有弹性。另外,维生素C还是高效的抗氧化剂,那些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强氧化还要靠它们帮忙来清除。只有在维生素C充裕的条件下,我们的机体才能正常运转。这些都是大家所熟知的。
但是,维生素C过多也会导致疾病,这恐怕是很多人都不知道的事情了。维生素C过多可以引起恶心、呕吐、皮疹等不良症状。当我们大量吃橘子的时候,就有可能因为维生素C太多引发上述的中毒反应,自然就上火了。
除了维生素C,“热性”的橘子中还含有能引起机体反应的物质——胡萝卜素。这也是一种被中国家长推崇备至的营养物质,至少我小时候就被逼着吃胡萝卜。实际上,人体对胡萝卜素的需求量并不大,一般的成年男性一天只需要0.3毫克,即使是消耗量比较多的女性也只需要1.2毫克左右。半根胡萝卜或者一小片就足以提供这样的胡萝卜素了。
柑橘类水果中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砂糖橘的胡萝卜素含量可以达到每千克1.3毫克。也就是说,吃下克小橘子基本上就超过需要量了。多余的胡萝卜素会混进血液,如果含量过多就会“染”黄鼻尖和手掌(很多情况下被误认为是黄疸),让人呈现出面相上的病态了。对于皮肤白嫩的婴幼儿,这种影响表现得更为明显。于是,控制小朋友吃橘子的“上火理论”就显得更必要了。
凉性就是拉肚子吗
至于水果的“凉性”在印象中似乎都跟“清理肠胃”、“跑厕所”的过程有关系。如今市面上的雪莲果就有这样的本事。我还亲身感受过一次——吃多了真的开始跑厕所了,貌似验证了“雪莲果”下火的名头。
名为雪莲果,自然让人联想到雪山冰峰,这样的下火倒还真有几分意境。不过,此雪莲果跟雪莲没啥直接关系,除了同属于菊科。雪莲是菊科风毛菊属的植物,而雪莲果则是菊科菊薯属(Smallanthus)的植物。并且,雪莲果就是个块根,结构上就相当于大红薯。作为块根,自然是要被埋在土里的,全然不像它的名字那样清新。
雪莲果“下火”的真实原因倒很简单,它们的块根中含有大量的低聚果糖,这种糖可以占到果实干重的60%~70%。跟低聚乳糖的性质不同,我们的肠胃中恰恰没有能处理这种低聚果糖的酶,也就无法消化它们,从而导致了腹泻。实际上,这跟体内缺乏乳糖酶的人一喝乳糖牛奶就腹泻的原理是一样的。
还有一点就是,所谓“凉性”水果的水分含量都比较多,这点对于在干燥季节补充水分确实会有一定的作用。从这个角度讲,鸭梨(含水70%左右)当然要比香蕉(含水60%左右)和橘子(含水55%左右)要“凉”多了。
凉热相克存在吗?
在传统观念中,很多水果的不同部位也有“凉”、“热”之分,例如,“多吃橘子会上火”、“泡点橘皮茶去火气”,这些说法不知始于何时,但是自打记事起就一直听长辈们这么说。如今,连荔枝都开始参考这种模式,据说荔枝壳熬水可以下火。很可惜,荔枝壳中断然没有能分解果糖的物质,橘子皮也不能搞定过多的胡萝卜素,相生相克大多是出于人们的一厢情愿罢了。
当然,这里所展现的例子可能不足以完全概括水果对人体的作用,但是正因为如此,并没有统一的标准给水果贴“凉热二性”的标签。其实,所谓的“火气”本身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而在饮食之中,只要进食适量,我们的身体又不对其中的物质产生特别反应,还要判别凉性、热性作甚。
美食锦囊
冰凉的荔枝更甜
有一个关于荔枝爱好者的故事:想品尝最美味的荔枝必须在日出之前,踏着露水,在树下现采现吃,这样才能品到荔枝的真味。这样吃的荔枝香不香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那一定很甜。因为温度越低,果糖就会变得越甜。日出之前吃荔枝,恐怕就是为了享受低温带来的甜。放在冰箱里镇一镇,也会有相似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