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重复的上下班生活,使我的生活逐渐没有了意趣。在一次次逃离与逃离不得的矛盾之中,自己似乎是将旅行当作排解苦闷的最重要的方式。江南的青砖黛瓦,海南的白浪椰林沙滩,都让人无比神往。
除去风景和人文之外,美食总是我出游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孟子云,“食色性也”,这话真是没错的。食物的功能在今天远不只是饱腹,上到高级酒店阳春白雪,下到农村市井袅袅炊烟,无不是人间烟火的真实写照。于是我想,既然自己爱吃,不如写点美食杂文,一来是与其百无聊赖,不如找点事情告慰空空的心灵;二来如果有什么美食推荐得对,也能造福读到文章的朋友们;最重要的,我相信美食能串起一个个陌生的灵*,唤起大家的共鸣,让我们能在某一时刻心意相通。
今天第一篇,还是想写写我的家乡菜。我的故乡呼伦贝尔,是一个被人熟知又陌生的地方。呼伦贝尔草原声名在外,可留给外界的印象却也足够刻板。在外界的认知里,这里的美食无非是手把肉、奶制品一类的牧民食物——这话虽不假,却忽略了呼伦贝尔的另一重重要属性——东北。
呼伦贝尔原属黑龙江省管辖,年行*区划重新调整时才变为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
从地理位置上讲,呼伦贝尔地区集牧区、林区为一体,辖区内少数民族众多,又毗邻俄蒙,其特色的形成是多重文化交流下的结果。也因此,呼伦贝尔地区的美食,既有独特的草原特色,又有典型的东北风味,还有非常有趣的俄罗斯风情。于是我计划用三次,从以上的三个方面讲述我可爱的家乡美食。
提到呼伦贝尔,首先是浓郁的草原特色,这是不能绕开的话题。草原美食说多不多,基本以牛羊肉和奶制品为核心食材;做法也简单质朴,羊肉在水中烀熟,不加任何调味料,就是最具本地特色的吃法。
比起其他肉类,羊肉似乎更经得起水的考验。好比猪肉不加调理入水单煮,瘦肉必然发柴,肥肉也解不掉油腻;相比之下羊肉的确独特——羊皮和脂肪,油而不腻,香却不过分膻,瘦肉入水不需多久即可食用,即使久煮也不会老掉,的确是最适合涮火锅的品类。
草原人吃涮羊肉和手把肉,不蘸多余调味料,芝麻酱、红腐乳、韭菜花按1:1:1的比例调配好,就是本地人口中俗称的“老三样”。如果是吃手把肉,用小刀切下一块肥瘦相间羊排肉,蘸上*里透着着一丝丝红绿色的蘸料,入口先是咸鲜的滋味,随着羊肉的脂肪在口中爆开,中调是羊肉的鲜甜,直待到羊肉彻底咽入口腔,一阵羊肉自带的奶香则弥漫在整个口腔,唇齿留香。
其实本地人,尤其是年轻人反而不常吃手把肉。随着物质条件的不断丰富,各种各样的外地美食涌入当地人的食谱中,口味单一,又麻烦、又弄满手油的手把肉远不如涮火锅方便,也不如其他滋味丰富的新鲜菜肴能勾起人的消费欲,手把肉早已不是年轻人聚餐的第一选择。
只是每个呼伦贝尔人都不能否认的是,如果家里来了外地的客人,或是许久未回老家的亲戚,能招呼出手的,还得是家里托熟人才好买回的,那上好的羊排肉。也是这一口味道,世居于此的人们也许没放在心上,却惊艳了多少南方来客,也是多少游子日思夜想的家乡味。
比起羊肉的鲜甜,牛肉的草原式做法不甚得我心。我本人一直不大喜欢本地人对牛肉的处理,不是风干制成牛肉干,就是清炖牛排,或是肉干与面条同煮做成肉干面,出于历史原因更多是考虑牛肉的果腹功能——虽也美味,但在我看来总还是少了一点匠心。其实鲜牛肉直接涮本不输羊肉,但这种吃法却被潮汕人登了顶,草原人则没有潮汕人那种简单做法背后对吃的极致追求。
反倒是牛奶和奶制品,让呼伦贝尔在牛身上找回了些许面子。其实市面上再贵的常温包装牛奶,也远比不上本地每日现送的牧场牛奶,只是因为运输和保质期的缘故,鲜牛奶只能在方寸之地有着小小的影响力。但本地鲜牛奶真是极好的,哪怕只是冬天冻起来的奶坨,其香醇的味道都要高于伊利和蒙牛的常温奶。用奶锅小火煮开,微微放凉,锅面上就浮起一层厚厚的奶皮。用小碗盛上一些,喝之前轻吹上一口,奶皮便朝碗边滑去,这时用舌头轻轻嘬起一头,整张附在奶上的奶皮便入了口——那可真是一口满是罪恶的,脂肪的香甜味啊。
牛奶制品也同样醇厚。超市里琳琅满目的奶酪制品自是馈赠佳品,但鲜做的奶豆腐和奶皮则不是轻易买到的。从前我总喜欢在海拉尔步森百货的门口买鲜奶皮,熟悉的本地人都知道她。老太太没有自己的店,就是蹲在俗称“一百”的商场门口,风雨无阻,无论你什么时候想吃,她总在那里。她家的奶皮有薄厚两款,厚的三十,薄的十五。我更喜欢薄款,冬天冻得结实,轻轻一掰,“嘎嘣”一声响,就有了一小块,把奶皮子放到嘴里抿,源于牛奶又高于牛奶的乳类脂肪的香气布满了口腔,由冷到热,由温和到热烈,化开一片甜美流淌到心间。
一牛,一羊,是大自然给呼伦贝尔的馈赠,是草原的灵*所在。它们虽变化万千,但无论是煮是烤,是简单朴素还是精细再加工,最终都成为了草原人最骨子里的美食。
所以我想,能代表一方水土的食物,也许做不到让人一日三餐都始终不离不弃,但它却是谁也替代不了的,那最欲罢不能的家乡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