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家庭农场的新希
TUhjnbcbe - 2021/1/12 14:37:00
达斡尔族

金秋九月,大兴安岭有了丝丝凉意。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腾克镇特莫呼珠村,桂玲家庭农场种植着一片又一片成熟待收割的玉米、大豆等农作物。

?特莫呼珠村全景。敖桂林、杨清玲夫妇原来有余亩土地,年创办了桂玲家庭农场,主要种植大豆、玉米等农作物,经过几年的努力奋斗就成为了当地家喻户晓的农业大户。一家人致富没有忘了乡亲邻里。桂玲家庭农场从年开始推行“产权明晰、责任明确、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制度,带动周边贫困户,由过去分散的一家一户的经营模式逐步向规模化、规范化、现代化的经营模式转变。年,桂玲家庭农场按每亩元的费用,流转租用贫困户的亩土地,向贫困户支出了75万元流转费;农场雇佣贫困户参与生产,按照每人每天元的标准发放工资,每年为每户带来1.8万元收入。除了这些,农场每年还给贫困户发放米、面、食用油和现金红包。?敖桂林一家。?敖桂林(右)在地里查看大豆长势。桂玲家庭农场多平方米的农具库里停放着敖桂林的“宝贝”们。“这个是芬美得,这是*海金马4,这是约翰迪尔、、……”他边走边介绍说,库里有拖拉机、播种机、收割机等大大小小20余台农机具,总价值接近千万元。因为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农场每年都要添置一两台农机具。这些现代化农机具就是他和大伙儿们一起奔小康的“金钥匙”。年,桂玲家庭农场的纯收入达到了万元。?桂玲家庭农场农机库内停放着各类农机具。敖桂林说:“以前,我们这里都是靠天吃饭,种地都靠人工。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普及,我们赶上了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步伐。以前,从腾克镇赶马车,沿着坑坑洼洼的泥路走一整天都到不了尼尔基镇。如今,路修好了,我们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了私家车,一个半小时就能到尼尔基镇,非常方便。”他的理想就是带着更多的贫困户奔向小康生活。杨清玲说:“国家的*策好,百姓受益。我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种地用机械农具,吃的都是绿色食品,这些都要感谢*和国家。”桂玲家庭农场发展现代化农业,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进一步带动腾克镇的农业生产发展,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的乡村振兴事业作出了贡献。?桂玲家庭农场有多个民族成员,成为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各民族团结奔小康的典范。

来源:民族画报

编辑:胡甜甜

一审:鄂立强

二审:敖宝峰

终审:刘金柱

转载请注明出处呼伦贝尔莫旗发布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家庭农场的新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