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满在举行宗教仪式时,要穿戴专门的服饰,主要有神衣、神帽、护肩,佩戴护心镜、铜铃、护身带,手持神鼓、神槌等法器。几乎每一件服装、佩饰都有具体的象征意义或神性功能,使萨满的身份神圣不可侵犯,使仪式表演充满了神秘气氛。一般情况下,萨满要具备下面的一整套服饰、神具及法器:
(1)神衣:鄂温克语称萨满西克或扎瓦,用光板鹿皮等制作的绣花紧身对襟长袍;托列(铜镜):分纳贺热托列(护心镜)一个,阿日坎托列(护背镜)五个,尼什昆托列(小铜镜)二十个,黑日塔(小贝壳)胸部三百六十个,霍额特(铜铃)膝下部五十四个,另有串珠等。萨满神衣十分奇特华美。(2)头盔神帽:鄂温克语称优热日阿温,用铁条或铜打制帽帮帽架,用大绒做帽头,帽上部有向后伸展的铜制鹿角,鹿角中间有一只展翅的铜鸟,角叉三至九叉不等,角叉越多,表明萨满的品级、资历和威望越高。(3)护肩:鄂温克语称扎呼屯,护肩上部左右两侧有德给神(格库鸟神)传播神灵信息,下身配有各种五颜六色的哈日班库(后飘带),上面绘制各种神偶像,如日、月、树木、鹿、蛇等。(4)佩饰:各种自然崇拜物,如熊、虎、鹰、蛇等,以及各种植物;飘带,共由十二条组成,象征十二个属相;腰间左右两侧垂下皮绊带各一条,用双手晃动,显示威风;神帽、鹿角叉上悬挂数条彩色飘带,象征“斜仁”即彩虹,神帽前面帽沿垂有红色丝条,遮住双眼,但不超过鼻尖,显示出萨满的神秘色彩;阿什然(护身带),两侧有野猪獠牙等装饰。(5)神鼓:又称抓鼓,显示萨满威力的器具,可以使妖魔*怪闻声而逃;抓鼓是一种约寸半厚、无把的圆形单面皮鼓。其规格大小,亦可因地因人而异。鼓帮是用榆木弯成,鼓面蒙以兽皮,主要是狼皮或山羊皮,毛朝外,敲打轻松如意。鼓背面的中心大圈和旁边的小圈用牛角制作,而且圈形完整没有接缝。中心大圈与鼓帮内侧的周边用羊皮细带系牢。另外,在鼓帮内侧的周边上还附有两根粗铁丝,丝上各穿9个小铜钱。舞动抓鼓时叮当作响,与击鼓声融为一体;鼓槌:长约35公分,一般是保留了包皮及蹄脚的狍子或山羊的下肢,也有其它动物或藤条、细竹作骨架,外面再包上狍皮。鼓槌的下端可系寸宽彩穗数根。萨满舞仪式动作鄂温克萨满舞一般在萨满盛会或治病时进行表演,萨满穿上神衣,戴上神帽,手持神鼓,步法为前进、后退、蹦跳、回旋四种类型,并伴有一定技巧动作,边击神鼓边唱祈祷词。
鄂温克萨满舞的基本特点为手击皮鼓(即抓鼓),腰部的甩劲不大,步伐多为走步、回旋和蹦跳几种。舞时,边击鼓边念唱祷词或咒词。抓鼓在舞蹈中的动作非常丰富,技艺性很强。抓鼓的拿法,是先将左手中指(或小指)插入小圈,然后满把抓住大圈。右手拿着鼓槌。这样,双手就可以随意挥舞。
据鄂温克老人介绍,鄂族萨满的抓鼓动作可分为碎打鼓、半转鼓、整转鼓等几种,脚下步伐又可以分为走步和回旋步两种基本形式。碎打鼓,是以左手抓鼓竖在胸腰之间,右手拿鼓槌有节奏地敲打鼓面,向四方鞠躬敬神。然后,舞者坐下将鼓面斜仰,在敲完鼓点后,接唱名为“以洛”的请神曲。半转鼓,即鼓面一上一下的反复翻动的动作。抓鼓的手心向上时鼓槌自上向下打;手背朝上时鼓槌从下往上打。整转鼓的动作是:当手腕从外向里往上翻的时候打一下鼓面(过肩位置),当鼓面朝下(腰胯位置)手腕由里向外翻动时又打一下鼓面,如此循环不断。熟练的萨满做起来象是手中拿着一个球体的鼓在转动,几乎看不出上下翻腕的痕迹。萨满舞的脚下步伐:走步(前进、后退),先右脚挫着地面迈一步,后踏一下;另一种先点步后迈步。回旋步,两脚平踏原地自转,先右向,后左向。此外尚有“地滚”等舞蹈技巧。
“呼伦贝尔市群众艺术馆”官方